社区养老信息化的职能定位可概括为:以国家级标准为依据,通过信息化平台支撑全方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推动医养护一体与资源优化,创新“社区-家庭”联动模式,最终满足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提升与健康养老的核心需求,基本生活照料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体验与心理感受,是生活质量的底层支撑。 1、实现专业化多元化、先建设好睦邻健康文化的复合居住功能 2、配备完善的、可应对紧急情况医疗服务功能系统 3、拥有丰富的、满足不同需求的康复运动娱乐配套功能 4、营造方便学习交流的、跟上时代要求的环境和设施 5、具有复合精神与价值诉求的老年服务功能,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 要真正成就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,地方政府要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,以专业机构为纵向的经线,以社区为横向的纬线,才能编织出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、不留盲区、全面覆盖”城乡居民社区多样化、多层次的服务。这样的政策安排,才与国务院《意见》提出的,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支撑,功能完善、规模适度、形式多样的发展吻合。 按照夕阳红产业网提出的“首诊在社区,重症上医院,康复回社区网点”模式,有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,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医疗负担,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和AI技术应用。借助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框架体系,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,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,努力让群众“少看病”。 夕阳红产业网倡导的“小规模多功能”嵌入式养老模式,紧扣“离家不离亲”的传统养老观念,既缓解子女赡养压力,又避免老年人因搬迁产生的心理落差,符合东亚家庭伦理需求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、助浴助洁、助医等上门服务,开展相互帮扶,符合我国实际情况;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,该机构整合了家庭养老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功能优势,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、个性化、便利化的养老服务。 建立全国敬老养生统一大市场、实施公平竞争,按照国家级《1-5A型标配》规模标准机构设立的要求,对传统养老业态进行适老化的改造,平稳实现养老行业整体性升级,以分层分类、逐步形成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。规模分别为:基地1000床内、网点110床内;明确,省级和地级市原则上不直接设立基地或网点。 根据《1-5A型标配基地网点》规模设置规定及选址要求,以县域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满5.5万时,需设立480套标配基地,优先布局于城郊景区;标配网点嵌入式设在街道/社区,规模分别为:以5000、7000、9000、11000户居民,设50、70、90、110床位;支持在符合条件的教堂、寺庙内设50张床位,专用于特困老人集中供养,由政府提供运营补贴。 为确保2035年实现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的目标,通过差异化出资比例和转移支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制度设计,聚焦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公共服务资源错配问题,实现从“被动补贴”到“主动造血”的转型。如设定出资比例为:以发达县区政府财政出资55%、当地社会资本出资45%;欠发达县区政府财政出资65%、当地社会资本出资35%,按规定程序办理。 实施国家级《基地网点民生项目》的县(区),需成立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重点工程领导小组,建立高效的组织保障机制,统筹协同发改、财政、自然资源、住建等部门的职责分工,提升审批效率,结合国家级项目具体要求细化实施方案,确保政策落地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民生福祉。
|